北京郊区
Country/Region:
中国大陆
Release Year: 2002
Release Year: 2002
Publish Date: 10 November 2023 00:00:00 UTC
Story:
本片用紀錄片的手法,展示了 1990 年代末期,生活在北京郊區(宋莊)流浪藝術家們的處境。 為了自由的創作,他們中間有人被消失了,有人被監禁,有人瘋了,也有人自殺了。 這是一曲獻給北漂藝術家的悲歌。
本片用紀錄片的手法,展示了 1990 年代末期,生活在北京郊區(宋莊)流浪藝術家們的處境。 為了自由的創作,他們中間有人被消失了,有人被監禁,有人瘋了,也有人自殺了。 這是一曲獻給北漂藝術家的悲歌。
Casts & Crews:
黄文海(闻海)
Directors
Runtime:
86
分钟
Language:
普通話、陕西方言、山西方言、湖南方言、河北方言、英语
Subtitles:
英文
iMDB:
tt12422780
Festivals&Awards:
2002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未公開發行類」全球最重要的十部電影之一,纪念法国新浪潮40週年“新中国电影展”,美国洛杉矶
2002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未公開發行類」全球最重要的十部電影之一,纪念法国新浪潮40週年“新中国电影展”,美国洛杉矶
Tags:
#Beijing, #Wandering-Artists, #90s
Director‘s Statement:
我29歲時被電影召喚投身怒海。在北京與朋友邱智宏、弓廣山、胡擇,成立北京四棵樹電影制作公司。 公司成立後,投資制作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郊區》,16毫米的電影用了40萬人民幣,屬於小成本的獨立制作,不過當時北京通州區的房子也才800元/平米。 2001年,三十而立的我,在北京後期制作時,却發現彼時天朝的洗印廠己不做16毫米的電影拷貝了,我們只好去香港。那是我第一次來香港,和導演、攝影三人擠在一間小小的房間,每天往返于座落在油麻地的綜合洗印廠。整個制作期間,我們很少在香港閒逛,也可能是囊中羞澀逛不動。回到北京時,口袋里還剩下20塊錢。而在深夜,租屋的蓟門里小區老式電梯也是不開的,如是一個人拎著膠片盒(包括原始拷貝14盒),硬是飛快的爬上17樓。這是否,是我後來從事電影事業的投射? 這影片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16毫米的膠片獨立電影。也因此,我的人生路途上的風景大變。後來,我雖然對《北京郊區》有眾多的不滿,這己形成文字寫在《扎根》一文中。但我仍感謝它,在3年後的2004年,我創作《夢遊》之際,那個縈繞、困擾我的「藝術有什麼用?」的主題是它在2001年提出來的。而到現在,我卻能奇迹般的拍攝自己的電影,有八部長片誕生,也算是被幸運之神所眷顧的人。 2017年1月,影片在香港油麻地碧波押視藝空間放映,我寫道:「比照今日天朝霧霾緊鎖的政治和環境氛圍。這部2001年拍攝的16毫米獨立電影《北京郊區》,居然一點也沒過時,仍然保持了當年它初映時,對時局、人心的尖銳批判。 而作為制片人、主創之一,我為青年時代曾有過那種為拍電影而不顧一切的衝動而自豪。當時,那個年青人就是要拍電影,就是要對這個世界發出他的聲音;那幫在片尾 一一出場的名字,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在2001年那個夏季的北京,大約30人的工作團隊,為影片在烈日炎炎下奮斗了20天。 雖然,現在我再看它,知道它的弱點在于「單薄」,事件都是真實的,視角也是清晰的,當年的政治覺醒也是准確的。但它少了一些空隙;一種邀請觀眾來共渡時光的電影感;一種對人物「感同身受」的傳達。它更多的是一種事件的羅列,而非形象化的電影呈現。 只是這些需要導演、主創們,持續的工作才能一一解決。那必盡是導演的處女作。只是可惜,當年我們奉之為導演的胡擇,因為此片沒有參加任何重要的電影節,後來幾乎與整個獨立電影圈絕緣了,大概拍電視劇去了。 但那個還沒有成為城市的農村「宋莊」,那個現在已是中年的青年藝術家們的群體肖像卻都保留在膠片上,鮮活的呈現在銀屏上,一遍又一遍,不曾消失。」 今天我將此片公布在這裏,紀念逝去的青春歲月。(製片人:聞海)
Music
-
{{content.sale_price}}
Video
-
{{content.sale_price}}
Products
-
{{content.sale_price}}
Casts & Crews
黄文海(闻海)
Director
Story:
本片用紀錄片的手法,展示了 1990 年代末期,生活在北京郊區(宋莊)流浪藝術家們的處境。 為了自由的創作,他們中間有人被消失了,有人被監禁,有人瘋了,也有人自殺了。 這是一曲獻給北漂藝術家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