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
大禹庙为元代建筑,座落于韩城市苏东乡周元村北。传说在唐尧虞舜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为了疏导洪水,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依傍渭河而生的渡口已有多年历史,它成为附近农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往来于河两岸。三门峡水坝的修建,使渭河的变道早已不是古人说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渭河也成了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淤泥堆积严重。 大荔县新豫村的村民选择在黄河滩种地,于地势较高之地建村而居,他们称之为"吊桩种地"。由于三门峡工程开工十多年后,造成黄河滩荒芜,也让进驻的部队与当地农民产生矛盾,而村民们仍然努力改变着生存环境。 另一个深受三门峡工程影响的则是古城潼关,因政府错误政策使得古城消失,而三门峡蓄水后的水位,却从来没到达和淹没潼关,如今这里不旦成了威尼斯大酒店和黄河鱼烧烤园,人烟更是稀少。 马健文是华阴县冯东村的一位民间诗人,当年外迁至青海,只有高中教育程度,却凭着一股使命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用四十年的时间写下数百首诗词,描绘移民和流亡生涯,渺小如他,依旧坚持归乡的远大梦想。治水一直是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政绩体现,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相继而来,领导者是否看的见隐藏在经济发展底下的危机?
Casts & Crews:

董钧
Directors
Error
Content having the embed links as primary media can't be added to the playlist
在这四十年里,他们自迁自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同时却也为现实的残酷而心力交瘁。我们没有选择长江三峡和周边的生存环境是因为那里只是事物的前端,国际舆论早已给与了强烈的关注,而作为中国第一座水坝的三门峡早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更关切到那些曾经勇于献身的卑微的人民们,因此我们选择了受灾最为严重的渭南地区作为突破口,地毯式的为他们造像,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井市生活。
大水作为影片的名字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拍摄到了纪念中国第一个治水英雄大禹的大禹庙、依水而生的渡口、吊桩种地的新豫村、因水而消失的古城潼关、和水结下恩怨的民间诗人马健文、中国第一座水坝三门峡。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像符号贯穿在整个影片的叙述之中,形成了内在的隐喻与像征,希望水最终超越它自身上达到一种哲学与生命上的思考,产生一些触动,我想这便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Reviews
You need to login to add your review. Click here to login.
Music
-
{{content.sale_price}}
Video
-
{{content.sale_price}}
Products
-
{{content.sale_price}}
Casts & Crews

董钧
Director